稳定币,这玩意儿
看似简单,就是一个和法币,主要是美元1:1锚定的加密数字货币。但它的出现,其意义不亚于当年金本位向信用货币的转变。它正在静悄悄地发动一场全球支付体系的颜色革命。
1.初识稳定币
1.1.价值稳定悖论
搞支付的,对稳定二字最敏感。汇率不稳定,跨境业务就没法做。
稳定币的核心使命就是稳定,但有意思的是,它诞生的土壤加密货币世界,却是全球波动最剧烈的地方。这就形成了一个核心悖论:如何在去中心化、高度波动的环境里,创造一个中心化的稳定价值?
1.1.1.价格锚定与去中心化的天然冲突
我们想要一个完全去中心化、不受任何单一机构控制的纯净稳定币,这个理想很丰满。
但现实很骨感,价格锚定,本质上是一种信心游戏。
信心从哪里来?
在传统世界,信心来自国家信用和法律强制力。在加密世界,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、中心化的信用主体做背书,信心就极其脆弱,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发生挤兑。
这就导致了稳定币领域一个残酷的不可能三角:价格稳定、完全去中心化、资本效率高
来源:Mint Ventures
三者很难兼得。你必须牺牲其中一个。这也是所有稳定币项目挣扎的根源。
1.1.2.算法稳定币的死亡螺旋,Terra UST崩盘
这是教科书级别的失败案例,值得每一个支付人刻在脑子里。
它完美展示了当去中心化的幻想被信心崩溃的现实击碎时,会发生多么惨烈的链上踩踏。
1)它的魔术是怎么变的?
UST是Terra公链的算法稳定币,它没有1:1的美元储备。它通过一个双代币模型来维持锚定:
来源:知乎.宇哥的笔记本
稳定币UST的目标价1美元;波动代币LUNA价值由生态共识支撑;它的套利机制是无论UST价格如何,你随时可以用价值1美元的LUNA铸造1个UST,反之亦然。
来源:知乎.DarkHorseDex
什么意思,举个例子:
如果UST市场价格是1.05美元,套利者就会用1美元价值的LUNA铸造1个UST,然后在市场上以1.05美元卖掉,净赚0.05美元。这个过程会增加UST供应,压低价格,使其回归1美元。
2)死亡螺旋如何发生?
人们看到UST不值1美元了,恐慌性地将UST兑换成LUNA,因为官方承诺能换。
大量UST兑换LUNA,导致LUNA被疯狂增发,供给暴增;LUNA供给暴增,价格暴跌;LUNA价格暴跌,让人们更恐慌,更想抛售UST和LUNA。
来源:百度图片
几天之内,LUNA归零,UST归零,几百亿美元市值蒸发。
从开始的高息诱惑,Terra提供了一个名为Anchor的协议,给UST存款提供近20%的庞氏级年化收益。这吸引了海量逐利资金进入,UST规模迅速膨胀到几百亿美元。
到人们的信心动摇,当市场转入熊市,LUNA价格开始下跌。人们开始担心这个系统的可持续性。
到最后的恐慌挤兑,巨鲸开始抛售UST,UST价格首次脱锚,跌至0.98美元甚至更低。这触发了死亡螺旋的开关
3)为什么
首先,它败给了人性
它的稳定机制在理论上看似自洽,但它低估了金融市场里的羊群效应和恐慌情绪。一旦信心丧失,再精妙的数学模型也会在踩踏中失效。
其次,是没有真实资产背书
一切的稳定都建立在LUNA这个自身价值就高度波动的资产上,这是沙上筑塔。它给所有稳定币项目立下了一个血淋淋的警示:
没有足额、优质的底层资产,纯粹的算法就是空中楼阁。
1.2.与传统支付工具相比,降维打击正在进行
理解了稳定币的内在悖论与风险,我们再把它放回它最擅长的支付战场,尤其是跨境支付。
来源:SWIFT,中金公司研究部
你会发现,它对传统支付工具,几乎是降维打击。
1.2.1.SWIFTvsUSDT,马车与高铁
咱们支付人对SWIFT太熟了。它是全球银行间的工作群,负责传递支付指令,但不负责清算和结算。
1)SWIFT的痛点
慢
像一场跨国接力赛。汇款行、代理行、收款行,层层中转,每个环节都要对账、合规审查,耗时1-5天是常事。
贵
每一棒都要收接力费,电报费、中转费、入账费……一笔跨境汇款手续费轻松几百块。
不透明
你就像在等一个黑箱,钱到哪了?什么时候到?中间扣了多少费?基本靠猜。
2)USDT的操作
快
基于区块链,如以太坊、波场。交易就是链上记账,全球节点共同确认。理论上,一个区块确认十几秒到几分钟就完成了价值的最终结算。它把SWIFT传递信息和资金的转移价值合二为一了。
来源:中邮证券研究所
便宜
虽然有关税Gas Fee,但在波场等链上,一笔USDT转账手续费可能只需几毛钱。相比SWIFT的数百元,可以忽略不计。
透明
每一笔交易都在链上可查,流向清晰,无法篡改。
但这背后有个巨大的但是
USDT的快,是链上的快。你从法币换成USDT,以及对方从USDT换回法币,这两个环节仍然依赖中心化交易所,仍有延迟和合规成本。但即便如此,它在跨境这个核心场景上,已经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。
1.2.2.支*宝余额vs链上稳定币
你的钱,真的是你的吗?这个问题更深刻,关乎资产控制权。
支*宝、微*余额
从法律上讲,它是你对支*宝、微*的债权。他们只是承诺,你随时可以把这个数字换成人民币。你的钱,实际上在他们的托管账户里。
从控制权上看,平台拥有绝对控制权。他们可以因为风控、合规等原因,冻结你的账户。你的支付权限,是他们赋予的,理论上也能被收回。
链上稳定币
如USDC、DAI
法律上,它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凭证,代表了你对该稳定币项目储备资产的索取权。
控制权上,由你的私钥绝对控制。只要你保管好私钥,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中心化机构能阻止你转移它、使用它。
你是你资产的真正主人。
这种控制权的转移,是革命性的。
它意味着,支付不再需要向一个中心化机构申请权限。它变成了一个基于数学和密码学的、无需许可的行为。这对于传统支付观念,是釜底抽薪式的颠覆。
1.2.3.SWIFT自己正在投降
最近的消息,全球银行间通讯巨头SWIFT,正在与多个大型银行和以太坊开发商合作,探索如何将全球数千家银行连接的网络与区块链互连。
这释放出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:
打不过,就加入
SWIFT已经清醒地认识到,区块链技术,尤其是以太坊,在结算速度和透明度上的巨大优势。与其被革命,不如自我革命。
搭建桥梁
他们的目标不是自己发一个币,而是成为连接传统金融TradFi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桥梁。
想象一下,未来你通过银行APP发起跨境汇款,后台自动通过SWIFT构建的通道,在以太坊上以稳定币瞬间完成结算。
这对于用户体验将是质的飞跃。
银行的集体上链焦虑
从摩根大通的JPM Coin,到星展银行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,再到香港金管局大力推动的稳定币试点
全球主流金融机构不再是旁观者和批判者,而是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和布局者。
他们害怕被管道化,必须抢占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节点位置。
1.3.整体来看
稳定币的核心是信心,但其去中心化的理想与需要中心化信用背书的现实存在天然悖论。UST的死亡螺旋是一次代价昂贵的市场教育。
在支付领域,稳定币对SWIFT等传统系统在速度、成本和透明度上实现了降维打击,其核心是结算方式的根本性变革。
更深层的革命在于控制权的转移,从平台赋权变为私钥掌控。
传统金融巨头SWIFT、各大银行的集体上链,已不再是新闻,而是正在进行时。这宣告了区块链和稳定币不再是边缘实验,而是登堂入室,成为全球金融体系必须兼容和整合的关键部分。
支付的老铁们,时代抛弃你的时候,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。现在,它已经派来了一个叫稳定币的信使。
2.稳定币的稳定机制
江湖上的稳定币,派系林立,功法各异。但万变不离其宗,主要就三大流派。理解了它们的运作模式和命门,你才能在选择时心中有数。
来源:Tether,MakerDao,中金公司研究部
2.1.法币抵押型,中心化
这是最古老、最简单、也是目前体量最大的流派。代表选手:泰达币USDT、美元币USDC。
来源:CoinMarketCap.2025.7.6
核心逻辑极其简单粗暴,发行方在银行里存入1美元真金白银,然后在链上给你1个USDT、USDC的欠条。你相信这个欠条能换回1美元,是因为你相信发行方确实有足额的美元储备。
优点就是逻辑简单,易于理解,稳定性相对最好,当然是在不出事的情况下。
但问题就出在这个信任上,这是它最大的阿喀琉斯之踵。
2.1.1.美元储备审计争议,USDT的罗生门
USDT的发行方Tether公司,自诞生以来就深陷储备金不透明的漩涡。
多年来,Tether一直声称其USDT有100%的美元储备。但外界始终怀疑,它可能将储备金用于投资更高风险、更低流动性的资产,如商业票据、公司债券,甚至可能储备不足。
来源:CoinMarketCap.2025.7.6
信任黑箱
这就像一个银行,它告诉你它金库里有多少钱,但从不让你进去看,也迟迟不拿出权威的审计报告。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。
流动性风险
如果Tether真的持有了大量商业票据,一旦遭遇大规模挤兑,它能否迅速将票据变现为美元,是个巨大的问号。这类似于银行的期限错配风险。
系统性风险
USDT是整个加密世界的结算货币,如果它暴雷,引发的将是席卷整个行业的金融海啸,比LUNA、UST的破坏力大一个数量级。
尽管Tether后来陆续公布了一些报告,并声称已大幅削减商业票据持仓,转向更安全的美国国债,但这段黑历史始终是悬在加密世界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它告诉我们:中心化发行商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,是法币抵押型稳定币最核心的弱点。
2.1.2.正面案例,香港金管局监管的HKDG稳定币试点
当法币抵押型稳定币被纳入强监管框架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香港的试点就是一个典范。
发行商必须获得金管局的牌照,接受持续监管;储备金必须是高质量、高流动性的资产,如港元存款、美国国债,而且必须由合资格的托管机构托管;必须定期公布由独立第三方出具的储备金审计报告,信息高度透明。
所以
这相当于给稳定币发行上了一道紧箍咒,把Tether存在的黑箱和资产错配风险,通过监管手段基本消除了。
这代表了法币抵押型稳定币的未来:合规化、透明化、机构化。
未来的主流,一定是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稳定币。
2.2.加密资产抵押型,去中心化
这个流派的理想是:我们不想信任任何中心化机构,我们要用纯粹的代码和链上资产来创造稳定。代表选手:DAI。
来源:稳定币的「稳定」与「不稳定」,作者:柯达
核心逻辑是超额抵押。
你想铸造100个DAI,你必须存入价值150美元甚至更多的加密资产,如ETH作为抵押品。这套规则由智能合约自动执行,无人可干预。
优点是高度去中心化,无单一信任风险。你的资产安全由代码和数学保证,而不是Tether公司的承诺。
2.2.1.DAI的超额抵押率动态调整
这是DAI系统的自动风控大脑。
怎么工作的
整个系统有一个全局的抵押率要求。当市场波动加剧,ETH价格暴跌时,系统可能会通过治理投票,提高最低抵押率要求,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。
清算机制
如果你的抵押物价值下跌,接近你借出的DAI价值,比如抵押率跌至110%,任何人都可以触发清算——你的抵押物会被以一定折扣拍卖,用于偿还你的DAI债务,确保系统永远资可抵债。这就像银行的平仓线。
来源:Mint Ventures
这套机制通过代码即法律的方式,完美复制了传统金融的风控逻辑,甚至执行得更冷酷、更高效。它是DeFi世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。
但,它也有自己的阿克琉斯之踵。
2.2.2.以太坊质押衍生品stETH作为抵押物的风险
为了提升资本效率,DAI后来接受了很多非纯ETH的资产作为抵押品,比如stETH,质押中的ETH凭证。
风险就是stETH和ETH的价格并不总是1:1锚定。在2022年LUNA崩盘引发的连锁反应中,stETH就曾大幅脱锚。
可能引起连锁反应,如果大量DAI是由stETH抵押生成的,stETH的脱锚会瞬间让这些抵押仓位的健康度急剧恶化,面临被清算的风险。而大规模的清算会进一步砸盘,形成死亡螺旋。
这暴露了加密抵押型稳定币的一个深层矛盾:为了扩大规模和资本效率,它不得不引入更多样化的抵押品,但这同时也引入了新的、更复杂的相关性风险。
它看似摆脱了对中心化机构的依赖,但却无法摆脱对底层加密资产波动性的依赖。
2.3.算法调控型,无抵押
这是最激进、也最危险的流派。它试图用算法和市场套利来凭空创造价值。我们上一篇解剖的UST就是其最著名的失败案例。
2.3.1.Basecoin的弹性供应模型失效原因
在UST之前,还有一个著名的失败实验,Basecoin,后更名为Basis。
它设想了一种三币模型:稳定币Basis、债券币Bond和股权币Share。
当稳定币低于1美元时,系统发行债券,承诺未来偿付来回购稳定币,减少供应以提升价格;当高于1美元时,系统增发稳定币,优先偿还债券持有人。
它失败根源主要有2点
信心悖论
债券的价值完全依赖于人们对系统未来会增发的信仰。一旦信心丧失,债券就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,整个调节机制立刻失灵。
监管死刑
其发债行为在美国被SEC认定为发行证券,直接胎死腹中。
Basecoin和UST的失败,本质上都证明了无锚之币在纯粹的自由市场中是无法生存的。在没有最终价值锚,如法币或优质抵押品的情况下,任何复杂的算法在群体性恐慌面前都不堪一击。
2.3.2.混合机制,Frax Finance的渐进式去中心化
在纯算法被证伪后,出现了更务实的混合流代表——Frax。
它的抵押率不是固定的100%或0,而是一个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的数值,比如从80%开始。
一部分靠真实的USDC抵押;一部分靠其治理代币FXS的信用来支撑,类似算法部分。
来源:知乎.HLM名述-引用自Kyrian Alex
它的目标是通过这种骑墙策略,在早期依靠部分抵押物来建立信用,然后随着系统越来越成熟,逐步降低抵押率,向完全算法化的去中心化过渡。
Frax是算法稳定币思想的改良派,它承认了纯粹算法在当前阶段的脆弱性,选择了一条更渐进、更务实的道路。
它在去中心化理想和现实信用需求之间寻找一个动态平衡点。
它的成败,将为我们提供关于稳定币终极形态的宝贵数据。
2.4.元芳,你怎么看?
法币抵押型,如USDT、USDC简单有效,但核心风险在于发行商的信用和储备金透明度。未来在于强监管下的合规化,如香港HKDG。
加密资产抵押型,如DAI实现了去中心化,但受制于抵押物本身的波动性,且在引入复杂抵押品时会带来新的相关性风险。
算法调控型,如UST已被市场证明在极端情况下极其脆弱,无锚之币的梦想暂时破灭。混合机制,如Frax正在探索一条更现实的中间道路。
选择哪种稳定币,就像选择合作银行。
你得清楚它的底层资产是什么,谁在控制它,它的风控机制如何。接下来,我们将深入稳定币的核心运行机制,看看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和销毁的,以及储备金是如何管理的
这直接关系到资金安全的内核。
3.稳定币的运行机制
3.1.铸币和销毁流程
稳定币不是凭空产生的,它的供应量如同一个生命体,通过铸币和销毁来维持与美元的平价。这套流程是维持其信用的核心动态机制。
来源:中信建投《一文读懂稳定币产业机会》
3.1.1.用户存入1美元生成1USDC的链上凭证
我们以最合规的USDC为例,看看是怎么操作的:
法币存入
你想获取100USDC。你将100美元通过银行转账,存入USDC发行商Circle,在受监管银行开设的托管账户。
链上铸币
Circle确认收到你的100美元后,其智能合约会在区块链上铸造出100个USDC,并发送到你的指定钱包地址。
核心本质
此刻,你手中的100USDC,就是Circle对你欠下的、由那100美元存款背书的数字欠条。
整个系统的总USDC供应量增加了100。
反向操作,即赎回
当你想把100USDC换回美元时,你将100USDC发送到Circle的智能合约进行销毁,Circle确认后,会从其银行账户中转出100美元到你的银行账户。
此时,USDC总供应量减少100。
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信任。
你相信Circle确实老实地存入了你的100美元,并且没有动用它。USDC的透明度在于,它定期接受审计并公布储备金构成,这让它的铸币清晰可见。
3.1.2.套利者如何维持DAI与美元平价
DAI的机制更为精妙,它依靠一个开放的、由利益驱动的套利者大军来维持锚定。
DAI>1美元,比如1.02美元
市场上DAI供不应求,价格被推高。
套利者立刻在MakerDAO系统里,通过抵押ETH等资产,以1美元的出厂价借出新的DAI。
他将借出的DAI立即在公开市场上以1.02美元的价格卖掉。
结果,他每操作1个DAI就净赚0.02美元。同时,市场上DAI的供应量增加了,价格受到压制,逐步回落至1美元。
DAI<1美元,比如0.98美元
市场上DAI供过于求,价格跌破1美元。
套利者会在市场上以0.98美元的折扣价买入DAI。
他用这批便宜的DAI,偿还自己在MakerDAO系统中的债务,当初他是按1美元借的。
结果,他每偿还1美元的债务,只花了0.98美元的成本,净赚0.02美元。同时,市场上DAI的流通量被减少,需求增加,价格被拉回1美元。
DAI的稳定机制是一部设计精良的经济机器。
它不依赖Circle这样的中心化管理者,而是通过智能合约设定规则,利用人性的逐利本能,让全球的套利者自发地成为系统的调节器。
这是看不见的手在加密世界的完美体现。
3.2.储备金管理,稳定币的命门与雷区
说一千道一万,稳定币的价值最终来自于其背后的金库里到底有什么。储备金管理,是区分王者和青铜的关键。
3.2.1.Circle的国债组合收益分配
USDC的发行商Circle,在储备金管理上走的是保守且透明的路线。
其储备金绝大部分是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美国国债和存放在受美国银行监管的金融机构的现金。这些都是全球公认的最高流动性、最低风险的资产。
来源:银创智库
Circle通过持有大量美国国债,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息收入。
来源:银创智库
这些收入首先用于支付运营成本,如银行托管费、审计费、合规成本等。
覆盖成本后的剩余部分,成为Circle的利润。
Circle的模式像一个特殊的货币市场基金。它通过最安全的资产来背书,赚取的是利差和管理费。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极致的稳健和安全,缺点是资本效率相对较低,收益率有限。
但它给用户的是最大程度的确定性。
3.2.2.Tether商业票据持仓的流动性风险
与Circle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USDT的发行商Tether。它过去的管理风格比较激进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Tether的储备金中包含了大量商业票据。
什么是商业票据?
是大型企业发行的短期无担保债券,用于补充流动资金。它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都远高于美国国债。
为何危险?
想象一下,如果全球经济突然出现流动性危机,比如2008年雷曼时刻,商业票据市场可能瞬间冻结,无法变现。此时若遭遇对USDT的大规模挤兑,Tether将无法迅速将资产换成现金,从而导致脱锚甚至崩盘。
这正是市场多年来对USDT最大的担忧。
在监管和市场的巨大压力下,Tether近年来一直在削减其商业票据持仓。根据其最新报告,它已几乎将所有储备都转换成了美国国债等更安全的资产。
Tether正在努力向USDC的保守透明模式靠拢。
这一方面降低了系统性风险,但另一方面,其历史包袱和一度不透明的操作,使其信用始终比USDC低一个等级。
3.2.3.对支付人有什么启示
当你选择使用USDT还是USDC作为支付结算工具时,你本质上是在做一次风险评估。
选择USDC,你选择的是更高的安全性和合规性,代价可能是其发行和赎回规则更严格,受传统金融监管影响更大。
选择USDT,你选择的是更大的网络效应和流动性,目前体量仍是第一,但你需要承担其历史遗留的信用折价和潜在的未知风险。
3.3.在我看来
铸币与销毁是稳定币维持供应的核心动态机制。中心化如USDC,依赖发行商的信用;去中心化如DAI,依赖套利者的逐利行为。
储备金管理是稳定币信用的最终基石。资产的质量和透明度直接决定了该稳定币的安全等级。
对于支付从业者而言,理解不同稳定币的内核,不是为了吹嘘,而是为了做好风控。你的结算通道主要依赖哪种稳定币,你就必须持续关注其发行商的储备金报告和合规进展。
4.商业应用上的突破
4.1.DeFi基础货币
如果把去中心化金融DeFi看作一个用代码搭建的乐高王国,那么稳定币就是其中最基础、最通用的那块积木。它是整个王国里公认的硬通货。
来源:银创智库
4.1.1.Curve稳定币交易池的3pool构成
在传统金融市场,你换外汇有买入价和卖出价,价差就是银行的利润。
在DeFi里,这个角色由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扮演,而Curve则是其中专门为稳定币交易设计的顶级外汇交易中心。
Curve的核心是稳定币交易池,最著名的是3pool,里面通常装着等值的DAI、USDC、USDT。
来源:Beosin
当你用USDT兑换USDC时,你实际上是在向这个池子存入USDT,然后取出USDC。由于这三种稳定币都锚定1美元,价格波动极小,所以交易滑点,因大额交易导致的价格不利变动极低,手续费也极低。
来源:Beosin
3pool的存在,使得这三种主流稳定币之间形成了深度的流动性和无缝的互换能力。
它就像DeFi世界的外汇结算中心,确保了不同美元代币之间能够高效、低成本地流通。
一个支付系统如果要接入DeFi,首先就要和这样的基础池子打交道。
4.1.2.借贷协议中USDT的清算线设计
DeFi借贷,如Aave、Compound就像一家全自动的链上当铺,而稳定币是这里最主流的借贷资产。
你想借出1000USDT,你必须存入价值更高的资产,如1500美元的ETH作为抵押品。
它的清算机制是这样的
智能合约会设定一个清算线,比如抵押率降至110%。如果ETH价格下跌,你的抵押品价值跌到接近1100美元,系统就会自动触发清算
——你的抵押品会被拍卖,用以偿还你借的1000USDT+罚金。
这套基于稳定币和智能合约的借贷系统,实现了7x24小时全球化的、无征信的、即时结算的借贷业务。
它把风控完全代码化,冷酷但高效。
对于支付业务来说,这意味着未来或许可以基于链上信用和抵押,实现秒级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,这将对现有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产生冲击。
4.2.跨境支付革命,撕开旧体系的口子
这是我们支付人最该兴奋的部分。稳定币正在全球资金流动的战场上,发起一场侧翼进攻。
4.2.1.萨尔瓦多比特币法币化中的稳定币桥梁作用
萨尔瓦多将比特币定为法币,听起来很激进,但实际操作中,稳定币扮演了关键的缓冲器和桥梁角色。
现实挑战不小
商家和民众无法承受比特币价格的剧烈波动。今天一杯咖啡值0.0001BTC,明天可能就值0.00005BTC了。
怎么解决这个问题
很多底层的支付服务商,实际上是将比特币即时兑换成USDT或USDC来进行计价和结算。这样,商家收到的是价值稳定的美元代币,避免了汇率风险。
这个案例揭示了稳定币在现实世界中的一个核心价值,作为波动性加密资产与稳定价值需求之间的完美中介。
它不是一个遥远的理论,而是正在发生的实践。
4.2.2.香港持牌交易所的稳定币出入金通道
香港正在全力打造全球虚拟资产中心,其合规框架下的稳定币通道,为我们展示了正规军该如何入场。
用户通过香港持牌交易所,如OSL、HashKey买卖稳定币,需要经过严格的KYC和AML审查。
这些交易所与银行系统打通,提供港币与稳定币,如USDT、USDC的合规兑换渠道。你通过网银转账存入港币,可以购买稳定币;卖出稳定币,可以提现港币到你的银行账户。
这相当于在传统金融体系和加密金融体系之间,建立了一座受监管的、透明的桥梁。
对于企业而言,这意味着可以通过合规的途径,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,享受其速度快、成本低的优点,同时满足监管要求。
这是稳定币从灰色地带走向主流舞台的关键一步。
5.监管与未来
5.1.合规化进程
任何颠覆性的金融创新,最终都必须与监管共舞。稳定币的未来,必然是合规化。
5.1.1.MiCA法规对欧元稳定币的储备要求
欧盟的《加密资产市场法案》(MiCA)是全球首个对稳定币进行全面监管的顶级框架,它为行业立下了铁律。
其核心要求是
储备资产必须为高质量、高流动性的资产,如国债、存款。
必须保持1:1的全额储备,且利息收益必须公平地返还给持有者,这直接冲击了发行商的盈利模式!。
每日赎回权,持有者有权在任何工作日要求按面值赎回。
MiCA的出台,实际上消灭了野路子稳定币在欧洲的生存空间。
它逼迫所有玩家向“透明、稳健、用户优先”的模式看齐。
未来的稳定币市场,将是持牌者的游戏。
5.1.2.我国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的竞争共存
很多人问,数字人民币e-CNY是不是来干掉稳定币的?答案是:它们更像是平行世界的产物。
来源:中金公司研究部
1)数字人民币
是主权信用货币的数字化,是流通中现金M0的替代。
它的背后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家信用。其核心目标是维护货币主权、提升支付效率、加强货币政策传导。
2)稳定币,如USDC
是基于现有法币,主要是美元的链上代币化凭证。它的背后是美元储备和发行商的信用。
二者在技术层面,都使用区块链或类似技术,有交集,但在信用层级和应用场景上根本不同。
数字人民币是法币本身,而稳定币是法币的链上镜像。
长期来看,它们可能形成一种竞争共存的关系:在境内支付和主权货币领域,数字人民币占主导;在一定时间内的跨境贸易和全球DeFi生态中,美元稳定币可能占优势。
5.2.新型稳定实验,通往未来的小路
主流战场硝烟弥漫,但一些探索者已经走上了更前沿的小路。
5.2.1.比特币抵押型稳定币HBTC波动对冲
有人想用比特币这个数字黄金来创造稳定币,这听起来很矛盾,但逻辑是:利用比特币的稀缺性和价值储存功能,通过超额抵押来发行稳定币。
挑战比较大,因为比特币本身波动性太大,需要极高的抵押率,可能200%以上,资本效率极低。
但有一定意义,毕竟这是在探索激活比特币的沉睡价值,使其在DeFi生态中产生收益的可能性。
如果成功,将极大扩展比特币的金融应用场景。
5.2.2.大宗商品锚定币,石油、黄金代币可行性
这是将稳定币的锚定物从法币扩展到实体资产的更大胆尝试。
1)黄金代币
相对成熟,如PAX Gold,背后有实体黄金支撑。它相当于将黄金分割并Token化,大大提升了黄金的交易和流转效率。
2)石油代币
挑战巨大。石油是实物商品,交割、仓储、验证成本极高。更可行的模式可能是发行由石油公司未来收益权、或石油期货合约支持的证券型代币,但这已超出支付型稳定币的范畴。
这类实验的本质是将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。
稳定币技术为此提供了绝佳的工具。未来的支付和结算,可能不仅涉及货币,还会涉及股权、债券、大宗商品等各类资产的瞬间交割。
6.最后
支付老铁,我们用了过万字的篇幅,从里到外、从古到今地剖析了稳定币。回顾全程,你会发现一条清晰的主线:
稳定币,绝不仅仅是加密货币交易的入场券。它是传统金融体系在数字时代暴露其“速度慢、成本高、不透明”等痛点后,由市场自发催生出的一个补丁和升级方案。
它用区块链技术重构了信任的传递方式,用智能合约重构了风控的执行逻辑,用代币经济重构了价值的分配机制。
对于你我这些传统支付人而言,这场变革意味着:
我们的战场在变,从争夺支付通道,到争夺与稳定币生态的接口位置。
我们的技能在变,从熟悉银行接口协议,到了解智能合约交互、链上钱包安全和跨链桥技术。
我们的风险在变,从防范银行倒闭、通道欺诈,到防范智能合约漏洞、稳定币脱锚和私钥丢失。
做个大胆的判断
稳定币不会消失,它只会进化。它会一部分被招安而合规化,一部分被驯服,从而成为CBDC的组成部分,一部分在边缘继续创新。
但无论如何,它已经永久性地改变了我们对支付和货币的想象。
未来的支付之王,未必是今天某个支付巨头,而可能是那个最懂如何将传统世界与稳定币新大陆无缝连接起来的
摆渡人。
转载自公众号【陈天宇宙】 | 原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8ogdl0n3RXNPfz7ILwtb9g